|
|
一、公共越语的概念与特征
越南语又称越语、京语,是越南主体民族越族的语言。越南语言学界普遍倾向于把越南语划入南亚语系,属越芒语族(Nhóm
Vi?t-M??ng),同时把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越南学者称为Nhóm
Tày-Thái“岱泰语族”)也划入南亚语系(Nguy?n
H?u Quy$nh, 1996)。
越南语中有大量的词语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词,既然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我们将越南语中的这些语词称为汉语借词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事。但我们认为还是用“汉越语关系词”这个术语更为稳妥。
越南语与南亚语的关系,布勒敦(C. O.
Blagden, 1913),欧德里古尔(A. G.
Haudricourt, 1953)、哈夫曼(1985)等学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把越南语归入南亚语系是有根据的。而壮侗语与汉语的同源关系,李方桂(1977)、邢公畹(1999)等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尽管本尼迪克特(Benedict,
1944)、倪大白(1990)等提出异议,但多数学者都接受壮侗语属汉藏语系的观点。
把壮侗语归入南亚语系,也不是没有道理。越南越族与广泛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族民族有共同的族源,他们都来源于古代的越人。
西瓯雒越是越族与壮侗语族民族共同的祖先。据越南史籍记载,越族是瓯雒人的后裔。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红河两岸的雒越人部落组成联盟,由其中最强大的部落的酋长担任联盟首领,称为貉王,也作雒王。相传貉王传十八世。貉王之下由貉(雒)侯、貉(雒)将,蒲政等氏族部落首领。貉人种有貉(雒)田。今越南仍有雒王陵和雒王庙(在永富省临洮县希刚山上)[1]。公元前257年,改称瓯貉,亦称瓯雒、瓯骆。其地域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一带。它是由瓯越和雒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的。瓯雒人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
壮侗语族民族源于古越人,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据史籍记载,今我国壮侗语族民族居住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之地。秦代出现“西瓯”、“雒越”的族称。西瓯之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写作“西呕”,《史记》、《汉书》写作“西瓯”。魏晋以后出现僚、俚、蛮、乌浒等称谓。如今云南傣族地区,因其地汉时为永昌郡,这里的人被称为“永昌夷僚”。汉珠崖、儋耳(今海南省属地)的瓯雒,《隋书·谯国夫人传》称“俚僚”,《旧唐书·李复传》称“蛮僚”。《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合浦蛮”、“苍梧蛮”、“郁林蛮”等。《蛮书》卷四有“黑齿蛮”、“金齿蛮”、“绣脚蛮”、“茫蛮”等。《新唐书·南蛮传》有“西原蛮”。《南蛮传》、《新五代史》有“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西赵蛮”、“牂牁蛮”、“蕃蛮”、“都匀蛮”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灵帝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光和十七年交趾、合浦乌浒蛮叛”。《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孙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这些族称都分布载今我国壮侗语族民族居住的地区。唐宋以后,僚、俚、蛮、乌浒等逐渐分化称为今天的壮侗语族民族。
越族与壮侗语族民族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嚼槟榔及以槟榔订婚、尚铜鼓、凿齿、断发、纹身、稻作农业、住“干栏式”建筑、喜吃酸食和生(猪、鸡、鸭)血等,这些载史
新译通翻译的成功案例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
中国电信
第九城市计算机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华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育碧电脑软件有限公司
新华电信网络电视有限公司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转基因检测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办公室
三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上海交大新地实业公司
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
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名商医疗器械(昆山)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