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医疗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医疗模式对医疗质量的认识比较狭隘,以单纯效果原则看待医疗质量,往往只是对一些具体病例的医疗效果评价,如检查诊断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治疗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先进,是否对病人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和痛苦以及对病人的经济利益损害等。整体医疗对质量的认识深化,医疗质量的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现代整体医疗质量包括: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工作质量;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资源的利用及效益;医疗费用是否合理;病人生存质量;病人及社会对医疗及生活服务满意程度。从评估质量的原则看,由传统的单纯效果原则扩大到包括经济效益原则、“大质量观,,和“新健康观、大卫生观’’的原则。此外,整体医疗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认识重视程度也有进一步的提高,克服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偏颇,树立了“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服务理念。在管理思维方面,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思维模式,如改单一的终末质量控制为全程质量控制;强化风险意识,引进循证医学,持续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等;推行全员管理、社会和群众监督,公开公平的评估方法等。整体医疗对医疗质量提出了超严要求的目标。医疗质量将向更广泛、更深层面和更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医疗质量管理创新是要适应病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及医疗保险部门对整体医疗模式的全新需求。
整体医疗质量管理的原则
整体医疗质量管理的原则与传统的单纯效果原则不同,它体现新的“大质量观”、“大卫生观",并能适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所遵循的原则是:
1.整体优化原则
从整体出发,综合评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在医疗过程中制定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最佳方案。要求医疗行为者在思维和决策时,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而异,既求近期效果,又重视远期效果;既要重视疗效,又不忽视不良反应;既要考虑疾病治疗的需要,又要考虑病人身体及经济承受能力,力求选择疗效最好、痛苦最小、经济效益比值高的方案。
2.全员参与原则
医疗质量取决于全体医务人员的意识、意志和能力。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各层次、各类人员共同参与。全员参与管理是整体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志。
全员参与原则是由全体人员参与,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各因素
实施质量控制的系统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原则。
3.全程控制原则
传统的医疗质量控制往往只重视终末质量控制,侧重于对医疗过程终结后的质量评价。整体医疗注重全程质量控制,即在医疗过程的前、中、后均实行质量控制,体现“预防为主,,的新思维,对各类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每项活动,诸如外科手术,内科的检查治疗、护理操作等,对医疗服务的各质量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把影响质量的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程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一是对医疗过程进行分析识别;二是确定医疗相关人员职责和权限;三是对医疗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分析和评估;四是讲评质量评估情况,提出再改进措施和设想。全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是:第一步将医疗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划分,将每一
过程的环节因素进行细化或量化;第二步制定质量控制目标,诸如床位使用率、治愈好转率、甲级病历率、甲级照片率、医院感染率、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率等等;第三步是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的运行措施,其中包括:
①基础质量控制:对相关人员技术、设备、药品、信息、时限和环境等要素的管理,这些要素是构成质量的基本条件,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②环节质量控制:有了一定的基本要素,医疗过程则成为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或决定因素。医疗服务的质量环节繁多且相当复杂,因此,环节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心;
③终末质量控制:是质量的最终结果管理。终末质量是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是质量控制的成果,对于评估和改进整体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各医院对全程质量控制都已相当重视,设立了医疗质量控制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专职质量控制人员,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诸如对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岗位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开展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环节和终末质量检查评比活动,对推动全程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译通翻译的专业领域
专业范围:涵盖保险翻译、冶金翻译、商务翻译、医学翻译、通讯翻译、计算机、汽车、石化、电子、金融、法律、机械、冶金、建筑、能源、环保、交通、食品、航空、
农业、文艺等。
语种: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韩语、罗马尼亚语、捷克语、荷兰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波兰等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