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的文化 生活习俗:
两岸同根而相承
岛内无论原住民还是大陆汉移民,其服饰、饮食和民居之传统与流变,无不因两岸同根而相承。
所谓“故国衣冠”,常为人们追思怀念,是因为它是故国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千万年间,有数不尽的人们各自携带自己的本土文化来到台湾,在这里生活、发展,从而保留了不少他们文化源头的遥远信息。从明代以前的零星记载看,台湾岛北端原住民服饰应与三国时期“作斑纹布”、元代“花布为衫”的居民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而南部地区的服装风貌具有热带色彩,其首领着专用服装,头箍上插有鸟羽,其中孔雀翎为其专用,突出显示了族群中的贵族特权,与13世纪大陆的女真文化颇多相似之处。台湾移民中妇女虽不事纺织,却“以刺绣为工”,“刺绣之巧,几近苏、杭”;服饰爱好亦追大陆风尚,不仅“绸缎之属,来自江浙”,“杭绫盛行,局缎次之”,而且“泉州之白布、福州之绿布、宁波之紫花布,尚销行于乡村”。
“民以食为天”。关于原住民的饮食习惯,明代周婴《东番记》说:“其肴刳鹿不腊,生鱼不燔,视其腥血流杂,诧为鲜肉甘美”,其聚饮方式、生食爱好等与大陆三国时期一脉相承。明清以来的大陆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广东,迁居台湾后,以农业垦殖为主,饮食风俗也大致如当时的福建、广东。主食包括五谷杂粮,以大米、糯米为主,也吃一些红薯制品;饮用大陆北方的高粱酒、绍兴的花雕酒;食鱼、食猪肉比较普遍,广东移民更以猫肉款待贵客。
台湾原住民大体皆为定居族群,有一种多见于阿美人的建筑,其屋建于桩上,从外表看与普通茅屋相似,实则屋架属干栏式建筑,与祖国大陆古越族“干栏”建筑相同。台湾移民民居大多按移民家乡的传统建筑形式来建造,城市之中,架屋的杉木取自福建故乡,砖瓦来自漳泉;至于乡村民居,虽是土角围墙,稻草屋顶,倒也冬暖夏凉,和大陆农村相仿。及至近代,街市店面前,往往有五尺到一丈宽的走廊,叫做“亭仔脚”,可以躲避烈日骤雨,以利行人,和广东骑楼的作用完全相同。在台湾,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闽粤式的传统建筑比比皆是,台北的林安泰古厝和陈悦记宅,以及彰化县秀水乡马鸣山陈厝、台南县麻豆镇林文敏宅、台北县板桥林本源宅,都是从大陆聘请能工巧匠并运去建筑材料而建造起来的,使人望之不难想象大陆古建筑的艺术风貌。
新译通翻译的主要语种
翻译语种
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韩语、罗马尼亚语、波斯语、泰语、越语、蒙古语、捷克语、丹麦语、瑞典语、塞尔维亚语、印地语、马来语、印尼语、老挝语、缅甸语、荷兰语、乌克兰语、匈牙利语、芬兰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乌尔都语、阿拉伯语、波兰语、挪威语、爱尔兰语、阿尔及利亚语 |